首页 家电百科 实时讯息 常识
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到香港卖保险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02 23:52:00    

  春日里的香港维多利亚港畔,港威大厦楼下,陈阳将醒目的宣传牌举过头顶,宣传牌上是用大字书写的“香港保险,美元储蓄”“长期递增复利高达7%”“无限次更改受保人,实现家族财富传承”“无限次分拆保单,弹性分配资产”等字样。

  作为香港头部保险公司的一名保险代理人,陈阳积极向过往的行人介绍各类保险产品。那些以高额收益率为卖点的储蓄险和分红险,吸引着众多来自内地的游客驻足咨询。

  距离陈阳不远,另一家香港保险公司的保险代理人杨雄站在人群中,也高举着一块醒目的宣传牌,上面清晰地标注着保险产品的收益率,以及宣传分红收益高,长期复利高达“7%+”。

  陈阳与杨雄所在的团队,都将主要精力聚焦于服务内地客户群体,为这些客户提供个性化的香港保险服务,满足内地客户日益多元化的资产配置和风险保障需求。

  赴港

  为了吸引海外人才赴港就业,2022年,香港特别行政区推出了高端人才通行证计划(下称“高才通”)等一系列人才引进计划。这些政策的实施,为香港的就业市场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为香港保险业引来一批内地高学历的青年人才。

  杨雄是南京大学的毕业生。2024年9月,他毕业后即通过“高才通”计划来到香港,拿到香港身份后,成为一名保险代理人。如此选择,是因为他觉得这里是国际金融中心,能够提供更广阔的职业平台。

  他所在的团队主要服务于内地客户群体。在这个团队中,既有像他这样入职时间不长的行业新人,也有不少已经在香港保险行业深耕十几年的资深人士。

  杨雄发现,香港本地人对保险的接受度很高,保险渗透率远高于内地。不过,随着内地经济的发展和居民财富的积累,越来越多的内地客户也开始关注香港保险。

  一名内地客户希望为未来可能的医疗支出做储备,同时也有储蓄的需求。近期,杨雄为这个客户设计了一份包含医疗附加契约的储蓄险方案,既能满足客户的医疗保障需求,又能实现长期的财富积累。

  “我们一般建议客户选择五年缴费期,并根据他们的经济状况选择合适的方案。”杨雄说,“分红储蓄险的一个重要功能是灵活性,客户可以在需要的时候提取部分资金,用于子女教育或其他重要规划。”

  “香港的分红储蓄险是明星产品。”杨雄解释道,“与内地保险相比,香港的储蓄险具有分红功能,保险公司会将保费用于全球分散投资,选择面非常广。长期来看,分红储蓄险的回报率非常可观,这也是香港保险领先于内地的重要原因之一。”

  跨界

  与杨雄不同的是,陈阳当香港保险代理人,是“跨界”转型。

  2024年10月之前,陈阳一直在深圳从事建筑施工工作,主要负责技术方面的工作,包括施工方案的制定和施工图纸的二次深化设计等。

  随着房地产市场的持续低迷,建筑行业的工作机会和相关收入受到显著影响。陈阳决定转行。2024年10月,他从内地奔赴香港,成为一名香港保险代理人。

  “在深圳时,我就感受到房地产行业的困境,施工工作越来越难做。”陈阳回忆道,“当时我就在想,是不是该换一个行业了。正好有朋友在香港做保险,收入还不错,我就动了心。”陈阳了解到,内地保险产品收益率较低,尤其是重疾险等产品缺乏竞争力。相比之下,香港保险的吸引力要大得多。

  近两年,内地银行的存款利息持续下调,相比较而言,香港保险和美元理财产品更具吸引力。越来越多的内地客户到香港咨询购买保险和理财产品。

  “香港保险的优势在于法律隔离和全球投资。”陈阳解释道,“这对于高净值客户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像陈阳这样“跨界”而来的香港保险代理人还有很多。其中,子女教育成为香港保险代理人重点聚焦的核心因素之一。

  2023年,曾是一名资深媒体人的张伟,做出了人生中一个重要的决定:离开内地,来到香港。

  张伟关注的是孩子的教育问题。香港的教育资源丰富且国际化程度高,其部分高校在亚洲乃至全球享有较好的声誉。

  张伟希望孩子能在一个多元化的环境中成长,接受国际化教育。于是,他决定赴港工作,同时为孩子选择了一所香港的优质学校。

  到香港后,张伟察觉到,随着内地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内地客户开始关注香港的保险市场。香港的保险产品在设计和收益上具有优势,尤其是分红储蓄险。这个险种凭借其低风险和相对稳定的回报,成为许多客户资产配置的首选。

  张伟还敏锐地发现了内地客户的更多需求。他利用人脉资源,为内地客户提供一站式服务——不仅有在香港购买保险、银行开户、证券开户等金融服务,还涵盖留学申请、游学安排等教育相关服务,帮助客户在资产配置的同时,也为孩子的教育做好全面规划。

  由于父母仍然居住在上海,张伟经常往返于上海与香港之间。

  “到香港卖保险,不仅是我的职业选择,更是为了孩子的未来。”张伟说,“香港的教育资源和金融环境为内地客户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和机会。”

  经济观察报了解到,例如在互联网大厂工作的某人士,收入可观但工作压力较大。随着行业竞争的加剧,他担心自己随时可能被裁员,同时也不想陷入职场内卷。在了解到香港的“高才通”计划后,他抓住这个机会,赴港寻找新的职业发展路径。目前,他也加入了保险代理人的行列。

  挑战

  2013年之前,香港保险业在内地市场处于起步阶段,很少有高校毕业生或专业人才选择到香港从事保险代理工作。

  2014年至2020年,内地消费者购买香港保险的需求呈爆发式增长。保险机构通过校园和社团活动扩大招募范围,许多香港学校的内地学生将保险代理纳入就业规划,行业迎来快速发展期。

  2020年至2022年,受新冠疫情影响,赴港游客减少,相关保险业务量下滑,部分在职保险代理人辞职或转行。

  2023年至今内地客户赴港投保火热,香港保险业务回暖,业务量激增,部分兼职保险人重返全职岗位。在“高才通”“优才计划”等人才政策吸引下,很多内地高校毕业生和专业人才重新将保险行业纳入职业规划。

  2025年3月19日,香港保监局发布以“迈向可持续的未来”为题的《2023—24年报》。其中显示,内地访港旅客积压已久的需求得以释放,2023年来自内地访客的新造业务保费为590亿港元 ,这一数字较2022年的21亿元飙升27倍。此外,香港的保险渗透率在全球排名第一,保险密度排名为全球第二,毛保费总额在全球保险市场排第16位。在报告期内,香港拥有160家获授权保险公司,拥有多达115,355名持牌保险中介人;截至2024年3月31日,保监局已处理逾115,000个新牌照、牌照续期及资料更新的申请。

  尽管香港保险市场具有较高的吸引力,但行业竞争激烈,客户对保险产品和服务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杨雄作为新入行的保险代理人,需要在短时间内积累客户资源,建立信任关系。他提到,开拓新客户比较困难,如果自己几个月不出单,可能会失去信心。

  此外,随着保险行业从“人海战术”向“精英战术”转变,杨雄需要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和服务能力,以适应市场的变化。

  陈阳作为跨界转型的保险代理人,除了面临客户开拓的挑战外,还需要适应从建筑行业到金融保险行业的转变。

  陈阳提到,内地客户对香港保险的需求增加,但同时也对保险产品的收益率和风险隔离功能有更高的要求。因此,他需要不断优化产品方案,以满足客户的个性化需求。

  而对于张伟来说,选择赴港发展并涉足保险行业,他需要在新的环境中重新建立职业网络,同时兼顾家庭和事业。这种两地奔波的生活方式也给他带来了时间和精力上的压力。

  此外,香港保险产品还面临着相关政策的变化。

  “现在正是投保的好时机。”杨雄说,“因为保监局的政策调整后,一些优惠措施可能会取消。”

  陈阳所指的政策是,2025年2月28日,香港保监局发布《分红保单利益演示利率上限指引》(下称《指引》),正式对香港分红险保单的演示利益进行“限高”。香港保监局认为,在分红保险产品的利益演示中,将演示利率上限设定为6.0%(适用于港元计价产品)及6.5%(适用于非港元计价产品)是合理的参考水平。

  《指引》将于2025年7月1日起生效。据悉,未来香港保监局将因应市场情况,考虑将这一指引的适用范围扩大至其他保险产品。

  这意味着,香港保险代理人在向客户推销产品时,不能再以过高的预期收益来吸引客户,而是需要更加注重产品的实际价值和长期稳定性。

  (应采访对象要求,文中陈阳、杨雄、张伟为化名)(经济观察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