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家电百科 实时讯息 常识
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如何将个体经验转化为群体效能?四川达州农业领域劳模工匠共探新路径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15 11:47:00    

封面新闻记者 曾业 摄影报道

4月15日,一场特殊的“田间课堂”在四川省达州市达川区万家镇五洞村举行。来自全市的农业劳模、工匠代表化身“学生”与“讲师”,通过实地观摩、经验分享等形式,共话农业创新与乡村振兴新路径,共绘农旅融合新图景。

这是达州市总工会指导、达州市劳模协会主办,由达川区总工会、达川区科协、达川区劳模协会联合承办的首场劳模工匠业际交流互鉴活动,待经验成熟后,将延伸至万达开川渝合作示范区。

与会劳模参观月亮湾农旅融合产业园。曾业 摄

与会劳模一行走进月亮湾农旅融合产业园,实地参观了现代农业种植示范区、智慧农业管理平台及特色文旅项目。

四川省劳模、五洞村村支书、产业园负责人梁远芳详细介绍了“农业+旅游+科技”的运营模式,展示了生态循环农业、数字农业管理系统的应用成效,让劳模们直观感受到“三产融合”为乡村经济带来的活力。

与会劳模开展座谈交流。曾业 摄

现场互动中,劳模们围绕农产品的品牌打造、乡村旅游运营等话题展开热烈讨论。座谈会上,达川区总工会负责人介绍了区域农业产业发展特色与经验,重点分享了劳模创新工作室建设成果。随后,多位劳模代表结合自身实践,分别就“智慧农业技术应用”“传统种植技艺传承创新”“农旅融合产业链构建”等主题作交流发言。

“通过‘专精特新’技术共享、创新思维碰撞,我们已形成‘聚能辐射’效应。”达州市劳模协会会长丁长兴介绍,业际交流是打破行业壁垒、激活发展动能的关键举措。

与会人员参观鹦鹉养殖基地。曾业 摄

丁长兴回顾了近年来劳模工匠业际交流的实践成果。2022年乡村振兴主题交流会推动特色农业经验推广,2023年工业制造专题会促成企业合作升级,2024年新质生产力研讨会抢占技术先机。

2025年,农业领域的劳模工匠业际交流,如何能够达到预期效果、提升全市农业产业发展质效?丁长兴给出了思考。

“劳模工匠是‘技术智库’,要通过示范将个体经验转化为群体效能。比如病虫害防治技术,不能只藏在一家一户,要技术共享。”丁长兴说,创新碰撞也很重要,他倡议建立“揭榜挂帅”机制,“谁有本事解决农产品保鲜难题,我们就支持谁挂帅攻关!”

“劳模精神不只是荣誉,更是攻坚克难的故事。要让大家知道,成功背后是千百次失败。”丁长兴特别提到,劳模精神的传承同样重要。为此,下一步,协会将组建跨行业技术顾问团,“把工厂里的好方案搬到田间,把田间的需求反馈给车间,实现双向赋能。”

交流互鉴活动现场合影留念。曾业 摄

农业是达州发展的根基,但现代化水平亟待提升。“本次农业交流主要目的,是帮助农业行业的劳模工匠补齐技术短板。”丁长兴告诉记者,按照“农业先行、多域拓展”的思路,未来三年,他们将“业际交流互鉴”活动延伸至医疗、食品、智造等领域,打造全省示范、全国影响力的劳模工匠品牌。

按照《达州市劳动模范协会行业劳模工匠业际交流互鉴活动办法(试行)》,从2025年第二个季度开始,达州市劳模协会将通过“现场观摩+座谈研讨”模式,实现资源共享、技术互鉴。活动采取轮流承办机制,后续将由各县(市、区)及劳模企业接续开展,确保交流活动常态化、实效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