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文章管理 家电百科 实时讯息 常识
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长春农博会上看“新农景”,田野里长出“科技范儿”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8-19 13:36:00    

连日来, 第二十四届中国长春国际农业·食品博览(交易)会(以下简称农博会)持续火爆,市民游客络绎不绝。长春晚报融媒体记者走进长春农博园这座东北农业科技的“风向标”,从菌物示范区的创意奇观到科技小院的硬核成果,再到AI农机的智慧跃迁,处处涌动着科技与农业深度融合的浪潮。

菌物世界:从田间到舌尖的无限创意

步入现代菌物示范区,一股混合着泥土与菌香的清新气息扑面而来。2000平方米的展区内,黑木耳、灵芝、桑黄等几十种菌类如艺术品般陈列,引得游客纷纷驻足拍照。

令人惊艳的是这里的“蘑菇文创”,玉木耳与桃红木耳制成的龙形冰淇淋,口感绵密中带着菌香,程女士品尝完冰淇淋后竖起大拇指:“既有冰淇淋的甜,又有蘑菇的鲜,科技让传统农业变得这么有趣!”

用特殊蘑菇纤维手工制作的吉林农业大学2025级新生的录取通知书——“蘑菇纸”,低碳环保且独具匠心。该材料以特殊蘑菇纤维制成,无须传统造纸工艺中的碱洗、漂白等环节,兼具低碳、环保、绿色、健康的优势,并且每一张“蘑菇纸”都由学校菌物学院学生手工制作完成,使得每一份录取通知书都独具匠心。示范区背后,是吉林农业大学李玉院士团队的智慧结晶。团队通过技术赋能,让菌物从田间地头走向文创舞台。

科技小院:在家门口学到顶尖技术

在“魅力中国 五色吉林”展厅,13家科技小院的展台前人头攒动。中国农技协吉林双阳鹿茸科技小院的展台上,鹿血酒、鹿茸胶囊等深加工产品让东丰县农民王大叔啧啧称奇:“以前只知道卖鹿茸,没想到还能做成这么多高附加值的东西!”常驻研究生张继一边发放科普手册一边解释:“我们通过鹿茸生物学研究,开发出高科技产品,就是想让养殖户明白,科技才是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科技小院的“集群作战”模式更成为焦点。省科协科普服务中心主任韩永林透露,吉林已建成168家科技小院,覆盖全省县域,人参、小浆果两大国家级科技小院集群更领跑全国。“以人参集群为例,吉林农大联合四所高校,从种植到加工全链条攻关,科研转化效率大幅提升。”他指着展板上的数据说,“未来还要组织小院互访,让农民在家门口就能学到顶尖技术。”

AI农机:田野里的“超级大脑”

在农机展区,一台智能除草机上的摄像头可以像鹰眼般锁定杂草,机械臂精准挥动,株间、行间同步作业。“它用的是机器视觉算法,两小时就能识别上百种杂草,效率是人工的50倍!”吉林大学王刚教授的介绍引来围观者惊叹。“现在有了AI的加持,智能拖拉机就像老司机,遇到坑洼会减速,碰到障碍会绕行。”王刚比喻道,“过去是‘人指挥机器’,现在是‘机器辅助人’,未来将是‘机器自主决策’。”

在浙江托普云农的展台,一块数字大屏动态呈现着农田的“生命体征”:从智能气候室的温湿度到植保仪器的虫情数据,AI算法实时分析并生成种植建议。公司负责人演示了新上线的AI智能体“问稷”,“农民扫码就能咨询病虫害防治,系统会结合当地气候、土壤条件给出方案,相当于随身带着农业专家。”

市民声音:科技让农业更有“温度”

“蘑菇冰淇淋、鹿茸胶囊,这些产品让农业变得‘潮’起来。”带着孩子参观的市民赵女士认为,科技不仅提升了效率,更拉近了公众与农业的距离,“孩子通过这些展品知道,原来农业不是面朝黄土背朝天,而是充满创意的产业。”

而对于行业从业者来说,科技的赋能意味着更广阔的未来。“我们正在海南试验AI盐度控制平台,未来盐碱地也能种出高产水稻。”托普云农负责人的话,让人们对“中国饭碗”的底气多了几分期待。

农博会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中国农业高质量发展的蓬勃生机。正如一位参观者所言:“在这里,我看到了未来农业的模样——既有科技的锐度,更有人文的温度。”

来源:长春晚报融媒体记者 李德庆/文 王强/摄

编辑:孙懿辞

初审:梁爽

复审:曹光宇

终审:臧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