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摸清底数为基础 凝聚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强大合力
青海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
2025年6月9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 着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意见》,要求各地区“结合实际抓好本意见贯彻落实”工作。对青海而言,落实中央部署更具特殊重要性。2024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青海时强调,“要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多办顺民意、惠民生、暖民心的实事,扎实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2024年12月26日至2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央政治局召开的民主生活会时强调,“明年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十分繁重,各级领导干部要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加强调查研究,弄清楚人民群众的急难愁盼,弄清楚基层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有针对性地研究加以解决。”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为青海解决群众急难愁盼指引了根本方向。当前正值“十五五”规划谋篇布局关键期,青海要以摸清底数为基础,弄清楚青海人民群众的急难愁盼,以实际行动惠民生、解民忧、暖民心,凝聚起青海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强大合力,推动现代化新青海建设行稳致远。
青海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核心,在于把握其治理规律。具体实践中,坚持以需求与风险为导向,统筹配置政府、企业、社会和家庭等多元主体供给资源,并强化监管效能以保障资源配置落实到位。系统厘清青海急难愁盼治理基础,关键在于精准掌握五大核心底数要素:需求底数、风险底数、资源底数、资源配置机制底数和监管机制底数。
摸清青海群众急难愁盼的需求底数。精准摸清需求底数是青海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首要环节,需求底数主要是聚焦当前及短期内较为明确且是常规的急难愁盼需求。需求底数并非仅是静态的数量统计,而是包含静态数量统计在内的体系化的复合指标数据集,包含“位置-场景-个体-制度”四位一体的需求图景,“位置”维度反映的是需求发生的实际地理空间位置,“场景”维度反映的是需求发生的活动场域及环境基础,“个体”维度反映的是需求个体及其家庭的身体健康状况、年龄、风险保障能力等关键特征,“制度”维度则是反映围绕前面三个维度所涉及的系统性制度体系。以养老服务为例,根据在牧区调研显示,部分老年人因居住地距离村级老年食堂较远,难以享有政府提供的免费老年食堂服务,同时,不同乡村服务频次存在显著差异,有的村是工作日每天中午提供,有的村是一周仅提供给一次,进而产生在老年食堂服务过程中服务可及性不足与供给失衡问题。因此,推动青海养老助餐服务高质量发展,则需要扎扎实实摸清需求规模与结构,在推动牧区老年食堂建设进程中因地制宜开展适配性的老年助餐服务工作。
摸清青海群众急难愁盼的风险底数。青海群众急难愁盼,除了常规需求外,还包含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难以预料的非常规风险,基于非常规风险的新需求,高度依赖于对风险的精准识别和前瞻预测。要系统性建立健全群众急难愁盼风险数据库,整合常规风险和非常规风险数据,一方面强化政府主导的主动治理,根据青海人口结构和规模、气候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等省情要素,主动构建并完善数字化急难愁盼风险数据体系,并借助科技赋能,加强对青海人民在急难愁盼领域的科学风险预测;另一方面,引导居民、企业、社会组织等社会力量积极参与风险识别共同体建设,特别是充分发挥西宁有诉必应马上办机制等基层响应机制作用,用好12345热线服务的主渠道作用。6月25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规范和提升12345热点服务的意见》(国办函〔2025〕66号)也进一步强调,“12345热线是倾听群众和企业诉求、推动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渠道。”这为社会力量参与风险共同体建设提供了制度保障。
摸清青海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资源底数。青海群众急难愁盼的有效解决,关键在于精准匹配多元化的资源供给,摸清资源底数的核心,在于系统掌握供给主体与供给渠道的双重维度。在供给主体维度,需要全面梳理政府端现有资源规模与结构,同时积极引导社会组织等社会力量汇聚并整合更多解决急难愁盼的社会资源,形成政府与社会协同发力的供给格局;在供给渠道维度,既要盘活存量,清晰掌握现有解决急难愁盼的资源渠道底数,更好拓展增量,积极探索和发展更多新渠道,争取更多可配置资源。以多层次医疗保障为例,根据调研显示,青海部分低保群体是因病被纳入低保,存在因病致贫返贫的风险,在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和医疗救助三重制度性保障后,整体性缺少商业医疗保险和慈善医疗救助,在摸清多层次医疗保障资源底数后,可以更好提升青海慈善医疗救助保障能力,包含慈善资源集聚能力和慈善资源的配置能力。
摸清青海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配置机制底数。配置机制要与资源底数、需求底数和风险底数进行有效适配,旨在实现急难愁盼领域资源的合理高效配置。摸清配置机制底数,需要注重三个方面:一是梳理存量资源配置机制底数,对现有资源配置机制底数进行系统评估,诊断现有资源配置机制的效能瓶颈,系统性提升现有资源配置机制的效能;二是补齐现有资源配置机制短板,特别是类似新就业形态从业人员和高海拔地区牧民等群体的急难愁盼领域资源配置机制,创造性构建适配的资源配置机制;三是增强急难愁盼领域资源配置机制之间的协同性,增强青海解决急难愁盼的资源配置合力。以社会救助为例,在2024年5月,青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多部门《关于加强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做好分层分类社会救助工作构建多元参与“大救助”格局实施意见》指出,要“建立政府救助与慈善帮扶衔接机制,”就是在强化青海群众社会救助领域急难愁盼资源配置机制的协同性,提升政府救助资源配置机制与慈善帮扶资源配置机制的协同配置效能。
摸清青海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监管机制底数。青海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监管的核心在于强化“抓落实”导向,切实推动资源配置机制的落地、落实、落细。摸清监管机制底数,需要聚焦两大关键任务:一是摸清存量监管机制底数,全面梳理既有监管体系,科学评估存量监管机制效能,找准并补齐存量监管机制短板;二是建立健全与新增资源配置机制适配的增量监管机制,促进存量监管机制与增量监管机制的协同性,系统性提升整体监管效能与制度韧性。在医疗保险基金监管领域,2025年青海省医疗保障局联合青海省卫生健康委、省药监局出台的《定点医药机构相关人员医保支付资格管理实施细则》,则是有效借鉴机动车“驾照扣分”模式,补齐现有医疗保险基金监管机制在定点医药机构从业群体中的短板,引导定点医药机构在合规的前提下,充分发挥医疗保障资源配置机制效能。
(本文执笔:单苗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