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家电百科 实时讯息 常识
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戴牙套5年后“反弹”,专家提醒5类人尤其要警惕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16 13:43:00    

受访专家:中国医科大学航空总医院口腔医学中心口腔正畸与儿童口腔专业组组长、副主任医师 徐海华

环球时报健康客户端记者 高嘉悦

“箍了2年牙,保持器戴了3年,摘了不到半年,上牙又凸了……”近日,一位网友的分享既让众多正畸人群产生了共鸣,又引发了一定担忧:千辛万苦度过两三年正畸期,牙齿不会用着用着又“反弹”了吧?难道保持器要戴一辈子?

中国医科大学航空总医院口腔医学中心口腔正畸与儿童口腔专业组组长徐海华副主任医师说,牙齿正畸治疗的反弹几率是因人而异的。反弹最容易发生在矫治结束后的1~2年内,也有五年后仍可能出现反弹问题的。但总的来说,只要摘掉牙套后的1~3年内严格遵医嘱佩戴保持器,反弹几率就会大幅下降。

造成牙齿反弹的原因多种多样,最常见的是保持器佩戴不当。很多人摘掉牙套后就放松警惕,殊不知牙齿是有记忆的,会本能地想回到原来的位置。其次是智齿作祟,未及时处理的阻生智齿会不断向前挤压,临床上有较多的反弹案例与此有关。再次,长期咬指甲、口呼吸、单侧咀嚼等不良口腔习惯会给牙齿施加异常压力,牙周疾病会降低牙齿稳定性,青少年颌骨继续发育等,也可能导致牙齿位置改变。

徐海华提醒,有几类人群需要格外警惕反弹风险。1.牙周病患者,牙周问题会影响矫正效果稳定性;2.复杂畸形矫正者,如严重拥挤、地包天等病例牙齿移动距离大,需要更长的稳定期;3.不拔牙患者,与普遍拥有较宽的U型牙弓、牙齿排列空间充足的欧美患者相比,我国患者的情况较为复杂,普遍存在颌骨狭窄,牙齿排列空间相对紧张的情况,我国临床实践中有相当一部分的病例属于拔牙病例,但有些需要拔牙正畸的病例没有选择拔牙正畸方案,由此会影响正畸后牙齿、颌骨和肌肉的协调性,导致正畸结果的稳定性较差;4.没解决根本问题的人,比如口呼吸没纠正,异常的肌肉力量会持续影响牙齿位置;5.没有处理智齿者,特别是20~30岁的年轻患者。

对抗反弹的核心“武器”是分阶段科学佩戴保持器。第1年需要全天佩戴(除吃饭刷牙外),让牙齿在新位置“站稳脚跟”;第2~3年改为夜间佩戴,巩固矫正成果;3年后可根据情况调整为按需佩戴,简单病例可减至每周2~3晚,复杂病例或牙周病患者建议长期夜间佩戴。徐海华特别强调,保持器佩戴方案要因人而异,发现保持器变松或变紧都要及时找医生调整。

预防反弹需要多管齐下。建议在矫正前就拍X光片评估智齿情况,阻生智齿要尽早拔除;每年定期洗牙,发现牙龈出血、牙齿松动及时就医,维护好牙周健康这个“地基”;有意识改掉吐舌、口呼吸等不良习惯;矫正结束后第一年每3个月到半年复查一次,之后每年复查,医生能及时发现并处理微小移位,如果出现明显移位则可能需要进行二次矫正。

需要提醒的是,正畸反弹不是治疗“失败”,而是牙齿在动态环境中与人体的正常“磨合”。只要认真佩戴保持器、定期复查、维护口腔健康,90%以上的反弹都是可以避免的。牙齿矫正是一场持久战,只有坚持科学的保持方案,才能让来之不易的整齐牙齿长久保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