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出圈新赛点 重庆文化IP“火”了
“魅力重庆”无人机灯光秀,已经成为重庆叫得响的文化IP,甚至火到了海外。美国《旅行与旅游世界》杂志8月10号的文章,以“重庆无人机表演”为题,深度审视这座城市里发生的文化奇景。这只是重庆千面“文化表情”中的一面。而在8月6号,2025年中国百强城市榜发布,文化作为“软经济指标”成为重要考量标准,重庆列入全国前十。城市因文化而兴,文化因城市而盛。如何让文化的“声量”越来越大、并持续为城市注入活力?

每到周六的夜晚和重要的节假日,重庆的夜空都会上演炫酷的无人机灯光秀。不论是轻舟已过万重山、不尽长江滚滚来的古老文化,还是新潮的爆款IP,都能在这里找到新的美学表达。这已经不仅仅是一场表演,更凸显出这座城市丰富的文化家底。其受欢迎程度,也已超出国界,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

文化IP,如同文化的扬声器。用可感知、可传播、可增值的符号,让厚重的文脉底蕴,换发全新的生机。作为历史文化名城,重庆有着丰富的文化遗产。从古老的巴文化到红岩精神,重庆的文化镌刻在每一块石头和每一条河流中。走进磁器口古镇,老街巷蜿蜒曲折,品一品豆花,烫一烫火锅,文化的滋味满口余香。重庆构筑“城市文化会客厅”,这些都是叫得响的文化IP。优质文化资源,普惠共享,正在转化为生活的质感。

2024年,重庆建成重大功能性文化设施20个、“四馆一中心”1.2万个、公共文化新空间412个,在全国率先实现四级文化阵地网络全覆盖;入选文化和旅游部最美乡村公共文化空间8个、数量居全国第二。“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建设走向纵深,更多的文化IP,正在这样的沃土中酝酿、滋长,润物无声的文化浸润,也凝聚成这座城市更为立体、鲜活、自信的文化表情。

每年,《新一线城市魅力排行榜》都会引发关注。这份持续了十年的榜单,用大数据不断评估城市的竞争力。这份榜单的指标体系,去年经过了升级,考量维度包括:商业资源集聚度、城市枢纽性、城市人活跃度、新经济竞争力和未来可塑性。今年,重庆依然名列前茅,排在第二位。以重庆为代表、位居前列的城市,被综合评价为:创新出彩,城市口碑正在赢得年轻人的“择城观”。其中,文化IP正是塑造城市吸引力的重要一环,而创新则是增加这一砝码的关键变量。

门阖门开间,中年大叔装秒变川剧造型。街舞的活力遇上川剧的底蕴,碰撞出绝妙火花。
川剧,是地域风情书写的文化密码;街舞,是跨越国界的青年语言。当传统戏曲不再正襟危坐,当街舞融入东方韵味,跨界融合,创造出了文化的新表达。这样的创新,让人目不暇接。

川剧《江姐》突破传统戏曲模式,斩获“文华大奖”的同时,也赢得了年轻观众的认可;舞剧《杜甫》拿到“荷花奖”,融合古典舞剧的韵味与现代舞蹈的节奏,引发全网热潮,不断改版,常演常新。芭蕾舞剧《追寻香格里拉》,亮相国际艺术节,把中国故事带到国际舞台,娓娓讲述。一批具有影响力的“渝字号”精品,接连涌现,以艺术的方式,让文化IP穿越时空距离,打开一座城市新的想象空间。新技术的赋能,更让这些创意想象,插上起飞的翅膀。8K球幕电影《大足石刻》,在全球首次使用了“实景拍摄+CG动画”的制作方式,让石壁上静态的世界文化遗产,“活了过来”也“火了起来”。

永川科技片场,是目前国内空间最大、亮度最高、标准最优的虚拟拍摄棚,以科技之力,带动重庆、乃至西部的影视产业,加速驶向快车道。创新,是文化IP永不枯竭的动力。当文化的新表达,与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城市固有的文化,也将借由IP产业,创造出产业化发展的更多可能性。“渝字号”文艺精品,也将成为城市竞争的新优势,直抵人心。

城市文化IP的本质,是文化资源的产业化。重庆作为新一线城市,深谙流量反哺与产业闭环的逻辑。文化IP的转化,匹配场景的颗粒度,把流量导向产业沉淀,最终触达消费者。这也将成为城市竞争的新赛点:随着“文化+”不断拓展边际,不断丰富“诗和远方”的内涵,带动产业融合、带热消费市场。这从暑期各种文化游的“火热”,就可见一斑。

走进涪陵白鹤梁水下博物馆,乘坐90余米长的电动扶梯,慢慢深入水下约40米的“江心”,近距离观赏水下题刻,了解“石鱼出水兆丰年”背后的故事。
在位于沙坪坝区的巴蜀古建筑博物馆,巧夺天工的古建中,藏着“渔樵耕读”的文化,博物馆里的劳动体验,也是孩子接触农耕文明的沉浸式课堂。

暑期的“文博热”,是文化消费需求旺盛的生动缩影。随着“文博热”的兴起,观众积累了越来越多的文化旅游体验,对文化旅游项目的质量也有了更高的期待与要求。能否提供更多具有主题性、参与感、感染力的特色优质产品,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必答题”。重庆对本地文化的深入挖掘和创造性转化,丰富了文旅产品供给,也形成了吸引流量的竞争力。

在这个过程中,“非遗热”也随流量而持续高涨。在铜梁安居古城,各种龙舞表演已经成为小城的招牌IP。火龙洒落漫天星辰,打出专属中国人的火花浪漫;“水云龙”蛟龙出海,如书法一般行云流水、古韵悠长。
掀起卤鹅热的荣昌,非遗特色景区夏布小镇,在暑期里迎来打卡人群。重庆是非遗的“富矿”,截至2024年底,已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53项,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707项,而且这个数字还在随着发掘、保护和活化而不断更新。围绕文化做文章,许多传统文化找到了新的时代切入点,与文化消费市场紧密相连,融入到城市的文化气质里。

城市文化IP的构建,是一场“文化供给与文化消费”的双向奔赴,形成从IP到流量到产业的闭环。重庆如何持续发力?在重庆工商大学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研究院研究员莫远明看来,重庆加快建设新时代文化旅游强市,将城市文化IP打造为新赛点,需要不断推进文旅业态模式创新,丰富消费新场景,增强文旅出圈的消费新动能。建议大力弘扬重庆城市精神,宣传推广重庆文旅口号;引导文化消费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让有为政府更好服务有效市场;推动“渝味360碗”美食品牌迭代升级,不断打造文旅“渝字号”精品;加快建设“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共建共享走深走实;促进商文旅体融合发展,提升新型文旅消费服务品质;打造“文化会客厅”,稳步推进中西部国际交往中心建设;促进城市文化IP推陈出新,进一步增强重庆文化软实力和国际影响力。

弦歌不辍,文脉悠长。通过文化IP产业,重庆的文化强市建设越来越具象化,正为现代化新重庆注入澎湃的动力。同时,也向世界展现出“一城千面”的新表情。当您深入走进这座城市,不断发现那些人文之美,也能更深地体会到文脉赋予的“时间的意义”,在与文化对话的全新体验中,感悟过去、期待未来。
(重庆广电-第1眼TV 吴霜 袁媛 邓静 李艺 雷羽 李波 李嘉博 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