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7”,终于等到你……
【来源:辽宁日报】
为了它的“出生”,
科研工作者用了7年时间。
它与“上辈”不同,
更耐受不良环境、更抗病、
更大、更能吐丝。
日前,
在辽宁省农科院蚕科所
的育种室里,
记者见到了它
——一个柞蚕新品种,
代号辽蚕527。

为啥叫“527”?并非一些人想象中那个浪漫的谐音。实际上,“5”代表其母本是“5”字辈儿的;“2”,代表选育方式为杂交;“7”,发现时间为7月。
“我们现在正要把雌蚕蛾和雄蚕蛾放到一个框里,进行配对。”育种室里,省农科院蚕科所育种室主任徐亮介绍:辽蚕527优点很多。
-
一、茧形中等偏大,茧层率高,茧质优良。
-
二、具有较高的一般配合力,与大部分品种杂交均表现出较高的产量。
-
三、抗逆、抗病性强,对不良环境表现出较强的耐受性,尤其大蚕期对低温环境具有较强的抵抗性。
-
四、它的整齐度好,营茧快,羽化集中;解舒性好,出丝率高,茧丝长。
徐亮说,当前,气候条件的极端变化、饲料及饲育环境的复杂变化降低了柞蚕对环境条件的适应性,现有的柞蚕品种在抗逆性上存在的局限性,已无法满足柞蚕生产需求。针对上述问题,柞蚕品种选育团队以抗逆丰产优质为主要育种目标,筛选优质、丰产、高饲料效率柞蚕品种辽蚕582为母本,抗病高产品种抗大为父本,通过杂交育种、系统分离和低温胁迫、饥饿胁迫及营养胁迫等定向培育的方法,历经7年14代育成了抗逆丰产优质柞蚕新品种辽蚕527及其杂交种。
说到这里,
有必要唠唠“527”的选育单位
——辽宁省农科院蚕科所。
它于1947年正式成立,
算一算已经“78岁”了。
你可能想象不到,蚕科所冠名“辽宁”,位置却在丹东市下辖的一个县级市:凤城。这应该与当地的柞蚕产业基础有关,凤城市是全国第一个“中国柞蚕之乡”,全市现有柞园150万亩。
蚕科所有多牛?
看看这几个“牌子”:国际野蚕研究中心、国家蚕遗传资源基因库(辽宁)、国家桑蚕改良中心辽宁柞蚕分中心、农业农村部辽宁野蚕科学观测实验站及中国蚕学会副理事长单位等。

再看看这些“第一”:培育出我国第一个柞蚕新品种“青黄1号”,育成世界第一个柞蚕二化性白茧品种“白茧1号”,育成世界第一个柞蚕抗病品种,育成世界第一个稳定遗传的高饲料效率型、丰产的柞蚕新品种。
据介绍,仅2000年以来,蚕科所就育成了21个柞蚕新品种,其中抗大、9906、辽蚕527、辽蚕大9、辽蚕墨玉等品种一直是柞蚕生产中的主导品种。
不仅选育,防治也很强。全国95%以上的柞蚕养殖病虫害防治技术出自省蚕科所。
正是经过蚕科所几代人的努力,实现了中国柞蚕史上两次比较集中的大规模品种更新换代。
蚕科所还是一座柞蚕活体基因库。目前活体保存柞蚕品种72份、遗传材料14份,包括2种化性、6种幼虫体色、2种茧色、多种蛾色和8种经济类型,约占全国柞蚕遗传资源总量的70%,每份资源的继代种茧保存量在200粒以上,是世界上保存柞蚕品种数最多、种类最全的柞蚕遗传资源基因库,在柞蚕遗传资源研究与利用领域处于国际领先地位。

多彩蚕宝宝。
辽宁是中国柞蚕第一省。
全省现有柞林资源2900余万亩,
其中适于养蚕的有1270余万亩,
已开发为柞园的达800万亩,
资源开发潜力巨大。
辽宁年放养柞蚕8万把至10万把,年均产茧量达5万吨左右,约占全国柞蚕茧总产量的60%。我国的柞蚕茧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90%,也就是说,辽宁的柞蚕茧总量占世界的五成以上。东部山区作为我省柞蚕集中分布地,素有“吃饭靠种田,花钱靠养蚕”一说。
辽宁柞蚕年创直接产值30亿元以上,蚕茧加工及综合利用产值150亿元以上。 柞蚕丝被誉为山中“软黄金”,蚕蛹更是营养丰富的美食,是很多家庭餐桌上的“山珍”。

以柞蚕的蚕、神仙、蛹、蚕蛾为食材烹饪的四道菜合称“四世同堂”。

用柞蚕丝制成的服装。
“蚕宝宝”成为山区老乡富起来的“金豆豆”,蚕科所的专家们,功不可没。
来源:辽宁日报·辽望客户端
记者:廖经平
编辑:李晓玉 检校:史凤斌
责编:王晓领 审核:李德强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地址:jpbl@jp.jiupainew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