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嘉禾》

历史的巨轮不断向前,民俗文化也随之演变。嘉禾伴嫁仪式作为湘南地区独特的婚俗文化,在岁月变迁中经历了从传统到现代的深刻变革,成为研究时代发展对民俗影响的鲜活样本。
传统的嘉禾伴嫁哭嫁仪式,依照《嘉禾县图志》记载,流程繁复而完整。然而,全球化、现代化浪潮以及流行文化和城镇化的推进,极大地改变了这一仪式的面貌。“接伞”“送油”“吃糖茶”等关键环节消失不见,仪式时长从一到三天骤减至三四个小时。
伴姑群体的构成同样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过去,伴姑由亲戚朋友、发小姐妹和同村已婚妇女组成,送亲者皆为未婚少女,她们集活动组织者、表演者与观众于一身。如今,伴姑由中老年妇女组成的伴嫁歌队替代。这些歌队因共同的爱好和经济需求,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应运而生,通常规模在十来个人。她们打破了未婚少女送亲的传统禁忌,全程参与送亲仪式。
伴随时代的发展,嘉禾伴嫁活动的性质也产生了转变。在农耕时代,伴嫁活动是女性文化娱乐和情绪宣泄的平台,男方给予的“女子肉”仅仅是一种象征。如今,伴嫁歌队成为职业化组织,她们利用业余时间练习,提升表演水平,以在市场竞争中立足,一次出场费可达1000至2000元。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嘉禾伴嫁仪式一度消失。但随着政府对传统文化的重视以及非遗保护政策的实施,再加上地方经济发展吸引外出人员返乡,伴嫁仪式迎来了重生。
重生后的伴嫁仪式,从形式到内容,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它演变成了纯粹的表演活动,专业歌队取代传统伴姑,新娘家女性亲友成为观众。仪式形式从以歌唱为主变为歌舞表演为主,时间从通宵缩短至三四个小时,内容从悲伤转为欢快娱乐。
这种变迁的背后,有着深刻的时代背景。人多地少导致大量青壮年外出务工,破坏了原生民俗生活环境;西方两性关系理念和计划生育政策,悄然改变了居民的婚姻观念;现代化和流行文化的冲击,让年轻人对传统伴嫁文化兴趣全无。
在全球化等多重语境的冲击下,嘉禾伴嫁仪式及音乐进入了文化“涵化”的过程。它既保留了传统的原生性特点,如部分伴嫁歌曲的旋律和歌词,又融入了舞台表演和西方婚礼的元素,如灯光舞美和西式婚礼流程。传统伴姑被专业伴嫁队伍替代,“女子肉”变成“出场费”,通宵歌舞被短时长歌舞表演取代。男性也参与到伴嫁仪式的观赏中,传统与现代元素在仪式中相互交织。这一现象不仅揭示了伴嫁仪式音乐的变迁,也展现了嘉禾传统伴嫁习俗在时代浪潮中的适应与重构。
扫码收听

嘉禾人民广播电台,嘉禾人自己的广播电台!
在嘉禾就听FM101.6
制作:雷建军 康俊珍 雷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