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家电百科 实时讯息 常识
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论深入推进“干部素质提升年”⑤丨用好“四下基层”传家宝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18 08:00:00    

□ 湖北日报评论员

开展弘扬“四下基层”优良传统行动,推动干部为民情怀显著提升,这是《全省“干部素质提升年”实施方案》提出的明确要求。

“四下基层”是习近平同志在福建工作期间大力倡导并身体力行形成的工作方法和工作制度。“四下基层”,即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下基层,调查研究下基层,信访接待下基层,现场办公下基层。30多年,这一我们党密切联系群众的实践创造,不断发扬光大,展现出非凡的实践力量。

从推进情况来看,有的地方探索开展“干部换位跑,服务在一线”,“95后”干部跑外卖,沉浸式体验骑手的“酸甜苦辣”,解决实际问题;有的地方针对营商环境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建立青创园区,引入各类服务机构,为企业排忧解难;有的地方党政负责同志带头到信访窗口、党群服务中心接访,协调解决群众诉求。越来越多的干部深入群众、深入实际,察实情、出实招,办实事、促发展,企业和群众对他们竖起了“大拇指”。

“四下基层”重在“下”。所谓“下”,就是放下架子、蹲下身子,多去一线“抓活鱼”。《习近平在宁德》一书里,有很多这样的故事。比如,当年习近平同志提出下基层要会看“三面”:田面、人面和市面。田面,就是看田间地头有什么庄稼,庄稼长得怎么样;人面,就是看群众的精神面貌;市面,就是看集市交易是否活跃、物价高不高,等等。另一次,习近平同志又提到要“三看”,一看路面,二看屋面,三看桌面。正是通过这些理念、方法,基层实情得到了解、工作思路变得清晰。下,就要有下的样子,不能背着手干活;沉,就要沉下心来,沉到具体事情上去,不能挑肥拣瘦、拈轻怕重。全省广大干部深入践行“四下基层”,就是要多下使命所系、发展所需、群众所盼的苦功夫,真正“下”到田间地头、街头巷尾、工厂车间,变“等群众上门”为“进群众家门”,变“坐诊”为“出诊”,在有盐同咸、无盐同淡中架好“连心桥”、当好“贴心人”。

“四下基层”贵在“效”。加快建成支点,是包含诸多方面的系统工程,每一个方面都连通改善人民生活、增进民生福祉的内在要求。省委明确强调,加快建成支点必须强化“五个意识”,其中就包括“为民意识”。“四下基层”涉及摸实情、集民智、理思路、出良策、办实事等各个方面、各个环节的工作。最终干得如何?“不看广告看疗效”。有的问题短期内能够解决,就要立行立改、马上就办。有的问题一时难以解决,需要持续推进,应当避免短期心态,在“一件事”中抽丝破茧,为“一类事”寻找有效解法。有的问题线头多,就要多维发力、多管齐下,做到问题不解决不松劲、解决不彻底不放手,防止问题被时光带走、因疏忽懈怠溜走,驰而不息把“问题清单”变成“实效清单”。

我们党形成了许多优良传统。因为它们凝结的实践经验,承载的远超物质价值的多重意义,饱含推动事业发展的强大精神力量,所以珍贵无比。对湖北来说,对湖北的广大干部来说,用好“四下基层”传家宝,就是为了保持赶考之心、涵养赶考之志、提升赶考之能,到人民群众那里考一个好分数,把支点建设的实效写进百姓的笑脸里。

湖北日报客户端,关注湖北及天下大事,不仅为用户推送权威的政策解读、新鲜的热点资讯、实用的便民信息,还推出了掌上读报、报料、学习、在线互动等系列特色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