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山上倾倒火锅底料,别让网红打卡碾压生态底线

□张蔚然(湖南科技学院)
近日,短视频博主“田丰中国游”发布视频称,在途经西藏嘎瓦龙雪山一处网红打卡地时,发现现场遍地垃圾,甚至有游客将火锅底料汤底直接倒在雪地上,严重破坏了环境。针对此事,上游新闻记者联系到林芝市波密县文化和旅游管理局,相关人员回应称,已第一时间关注网友反映,工作人员已经赶赴现场处理垃圾,后续还将设立警示牌,提醒游客文明出行,爱护环境。(4月11日 上游新闻)
这种现象绝非“个别游客没素质”那么简单:青海茶卡盐湖“天空之镜”景区日均处理垃圾超过3吨,其中大部分都是游客丢弃的塑料鞋套;有“上帝遗落的眼泪”之称的云南三江并流南姐洛景区因大量无序的高山徒步旅游,脆弱的植被都被踩踏成泥。针对频频冲上热搜的“网红打卡地失律”现象,短视频平台对“雪地野炊”“带走自然景观的一块石头、一瓶土”等视频“助纣为虐”的进行流量倾斜,对“边破坏边直播”的内容审核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这本质上是用流量暴力解构生态文明的当代困境,暴露了流量经济狂潮下愈演愈烈的文明之殇。
“解铃还须系铃人”,短视频平台应该重构“网红打卡地”宣传标准,在宣传时提醒打卡游客“无痕打卡”;加大对网红打卡地直播和拍摄内容的审核力度,对不文明行为“亮红灯”。
除此之外,地方文化和旅游局与景区的治理手段也亟待升级,做到“防患于未然”。可以实施“景区信用黑名单制度”,对于在景区做出不文明行为的人“限行”;建立网红打卡地动态清单制度,限制景点每日旅游人次,减轻景区生态压力。
游客的文明旅行意识是关键。环境保护组织应该加强环保意识宣传教育,让游客意识到文明旅行的必要性;树立“除了脚印什么都别留下”的旅游意识,重构对自然的敬畏之心。我们不能让雪山被火锅红油污染,更不能让“网红打卡地”沦为流量牺牲品。
打卡地不该进入“网红—治理—再网红”的死循环,我们必须清醒:流量带来的热度不应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游客的游览活动也不应给自然造成负担。只有兼顾旅游发展与生态保护,才能让网红打卡地实现长久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