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家电百科 实时讯息 常识
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从“抢车位大战”到每月公共收益十二万元 一场业委会的自治突围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5-04 08:47:00    

4月27日凌晨1点,江北区金科廊桥水岸小区外,一辆私家车缓缓驶入新启用的商业街停车场。值班室里,保安小张翻着登记簿感慨:“以前这时候,消防通道都堵得水泄不通,现在总算清净了。”

这个曾经被“僵尸车”和乱停乱放困扰十余年的老小区,仅用一年多时间,就从停车大战的泥潭中,硬生生“挤”出一座每月公共收益12万元的智慧停车场。

这场变革的背后,是一个由退伍老兵、退休教师、“全职妈妈”等组成的业委会,在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的进程中,如何自治“突围”、探索一条基层治理新路子。

江北区金科廊桥水岸小区,昔日堵成“肠梗阻”的街道,如今变身整齐划一的停车区。(受访者供图)

“再拖下去,小区就要被车压垮了”

“早上抢车位像打仗,晚上回家像探险。”金科廊桥水岸小区业主李燕至今记得,2021年冬天,怀孕的她挺着大肚子在小区开车转了大概40分钟,才勉强找到地方停车,“当时,有的业主把车子停在消防通道,通道上的车都塞满了,救护车进不来,安全隐患真的是太大了!”

这份焦灼,是金科廊桥水岸2000多户居民共同的担忧。

这个小区于2006年建成,有2000多户居民,设计车位仅1200个,但八成家庭拥有2辆以上车辆,最多一户竟有5辆车。还有一个棘手的问题:小区外三块共7000平方米的商业用地长期无人管理,沦为“免费停车场”。高峰时涌入450辆外来车,有的“僵尸车”霸占车道三年不挪窝,摊贩见缝插针摆摊,垃圾遍地。

矛盾在2021年的一天集中爆发:一夜之间8辆占道车被扎胎,业主群里吵翻了天。

“区委下了三次整改令,物业换了两拨,但谁都啃不下这块‘硬骨头’。”58岁的业委会主任陈家德,这位曾参与抗洪抢险的退伍军人,在2022年业委会选举时拍案而起:“再拖下去,小区就要被车压垮了!”

新当选的6人业委会中,有退休教师、工程师和“全职妈妈”,他们面对的似乎是一个“死局”:建停车场需要超三分之二的业主同意,而此前三次业主大会均因分歧流产。

88.3%同意率背后的“敲门战术”

“不同意?那我就上门说理,直到你同意!”2023年春天,业委会副主任周明全带着37名志愿者,开始了自称“史上最艰难”的“签字行动”。

物业前台两个月只收到200份签名,志愿者们便逐户敲门。退休教师金素芬在11号楼吃了三次闭门羹,第四次带着停车场设计图登门:“您看,这里退1米5,绝不挡您家采光。”最终,反对最激烈的这名业主点了头。

这场“签字行动”藏着业主代表们的自治智慧:620份问卷精准锁定反对者诉求;三次现场会,设计师为残疾人车位调整方案;甚至为照顾“宝妈”群体,专门增设保姆车专用通道……

2023年10月,业主同意率升至88.3%,房屋面积占比达66.7%,双双超过法定门槛。

但真正的考验还在资金环节。30余万元建设费需由未来收益支付,没有企业愿接“空头支票”。陈家德找到相熟的工程队,以退役军人身份担保:“赚了钱先还你们!”

最终,施工单位垫资进场,业委会用“代持股公司”破解经营资质难题——由业委会控股的停车场管理公司就此诞生。

月收益12万元背后的“治理密码”

2024年9月,当220个智能车位正式启用时,连以前的反对者都沉默了:64个摄像头覆盖无死角,中控室大屏实时监控,扫码缴费10秒完成。

让不少业主没想到的是,在停车场管理公司管理之下,小区停车场每月平均收益达到12万元,更让人惊喜的是分红方案:每月平均12万元的公共收益中,起码50%拿来“反哺”社区,笔笔定期公示。“以前觉得业委会就会收钱,现在他们真把‘蛋糕’分明白了!”业主王先生指着账目公示栏上的收支明细说,上面连“换一颗螺丝钉花了2.5元”都写得清清楚楚。

这不是个例。在寸滩街道推动下,辖区37个小区的公共收支,哪怕是1元钱,都按月在“寸心如e家”平台上对全体居民公布,居民们对“家底”清清楚楚。

这两天,金科廊桥业委会正与业主们商议一个“新工程”——升级改造小区内86盏老旧路灯。业主们很有底气:改造的钱就从停车场收益来!

停车场带来的不仅是收益。曾经扎堆的“僵尸车”被分流到政府协调的临时停车场,消防通道全线畅通;外来车限时禁入后,晚归业主再也不用“抢车位”。

停车场的成功,也悄然改变了小区生态。业委会副主任周明全翻出今年的台账:随着停车场收益反哺社区、账目全透明,物业费缴费率飙升至96%。

在陈家德的手机上,有两张对比照片:一张是昔日堵成“肠梗阻”的街道,另一张是如今整齐划一的停车区。“有人说我们管得太宽,但业主自治不就是管别人管不了的事吗?”

对于金科廊桥水岸小区商业停车场的自治新路子,江北区寸滩街道党工委书记张中举认为,在街道和社区党委引导下,要选出真正能为居民办实事、解难题的业委会代表。当“政府管不到、市场不愿管、个体无力管”的真空地带出现时,业主自治将成为“破题之钥”。

新重庆-重庆日报记者 张莎 实习生 范传龙

原标题:从十余年的“抢车位大战”到现在每月公共收益十二万元 一场业委会的自治“突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