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家电百科 实时讯息 常识
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山河就是答卷”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5-08 08:40:00    

实践育人是时代的核心主题,是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路径。《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明确提出“统筹推动价值引领、实践体验、环境营造,探索课上课下协同、校内校外一体、线上线下融合的育人机制”。

近日,四川省成都市天府第七中学高一、高二年级的92名学生,在宝鸡文理学院教授与学校教师组成的“大中一体化”导师团队带领下,走进秦岭太白山及周边地区,开展了为期5天的地理科学综合研学活动。

这次活动紧扣《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中“加强地理实践”的要求,以“山水脉动·文明共生”为主题,让学生用“地理眼”观照祖国山川。从渭河支流霸王河到太白山巅,从青铜器博物院到翠华山地质公园,学生以山水为书,以实践为笔,将对未来的回答写在祖国山河之上。

作为我国南北地理分界线,秦岭是重要的生态屏障,也是地质地貌演化和植被垂直分异的“活标本”。学校将秦岭作为天然课堂,目的是通过“自然地理教育+历史文化探秘+野外实践体验”的任务体系,引导学生在观察地质地貌、探究植被分布、解密青铜文明等学习活动中,培养责任担当、科学精神、实践创新、人文底蕴和健康生活等核心素养。

四月的秦岭草木葳蕤,研学团从渭河支流霸王河畔启程,沿河岸考察河流阶地及沉积层剖面,描述地貌特征和地貌演化过程,分析地貌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并采集砾石样本。“为什么阶地剖面会呈现‘粗—细—粗’的颗粒变化”“黄土台塬的沟壑形态与人类活动有何关联”,围绕这些问题,学生边走边看边讨论,气氛轻松而热烈。

晚间,两场学术讲座“太白山种子植被多样性研究”“太白山植被的垂直地带性”犹如“知识锚点”,将学生在课堂学习的碎片化知识串联成“地形—气候—植被”的关联网络,帮助他们完成从“现象感知”到“原理探究”的认知跃迁,为第二天的野外考察奠定基础。

第二天,在深入太白山蒿坪保护站的行程中,学生触摸到了生态保护的“神经末梢”。在大理村,学生手持地质锤采集石墨矿和大理岩标本,通过观察岩石光泽、解理结构辨别岩石特征;黑虎关前,崩塌地貌与跌水景观成为最直观的“教科书”,让“内外力作用”理论具象化;药用植物园里,秦岭冷杉、独叶草等珍稀植物的辨识,配合护林员“红外相机监测羚牛轨迹”的案例讲解,使“生物多样性保护”从课本概念转化为可操作的保护行动。徒步巡护体验中,学生分组完成植被样方调查、树木年轮采样和植物标本采集,掌握“样线法”“生长锥取样”等科研方法。

晚间,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总结学习成果,制作植物标本,聆听“初识秦岭”的学术讲座,为第二天的研学画上了圆满的句号,也为第三天的研学“热身”。

第三天,研学团的目的地是海拔3511米的“天圆地方”,那里也是地理学科的“立体课堂”。在泼墨山,学生沉浸于内外力作用的鬼斧神工;换乘小索道攀升至下板寺,植被从低山落叶林渐变为亚高山针叶林,“垂直自然带谱”随海拔升高清晰呈现。在学生间的相互鼓励和帮助下,全体学生克服“高原反应”、坡陡路滑等困难,徒步3小时终于登顶“天圆地方”。石河石海的冰缘地貌、褶皱断层的地质构造、不同坡向的植被差异,在导师“移步换景”的讲解中形成了完整的思维链。“站在这里,地理课本上的‘南北分界’突然有了温度和质感。”高二年级学生钟沔的感叹道出了实地考察对地理认知的深度影响。

第四天,研学内容转向人文与自然的交融场域。在陕西省宝鸡青铜器博物院,学生观察胡簋、墙盘、何尊等珍贵文物,探究“青铜器之乡”的美誉由来,研究西周和秦国的兴衰历史,探秘青铜器的制造工艺,感悟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宝鸡峡大坝沙盘前,学生分析大坝选址的合理性和大坝对河流地貌的影响,探秘水利工程的工作原理和主要价值,思考人地关系的协调路径;唐家塬黄土剖面的“黄土—古土壤”序列成为解读古气候变迁的“万卷书”。带着“为什么古土壤层越厚,对应气候越湿润”这一问题,学生在“地层符号”与“环境演变”间搭建逻辑桥梁。

晚间,各小组学生用思维导图梳理“自然环境与人类文明的相互影响”,进一步完善知识体系、理解人地协调。

第五天,研学团踏上了终南山世界地质公园的探秘之旅,主要目的是探究“山崩地貌”。沿“十八盘道”攀登时,学生观察断层、节理、褶皱等地质构造,描述构造地貌的形成过程,分析地貌对植被生长的影响;鹰崖瀑布前,描述断层特征,说明瀑布的形成原理;天池堰塞湖旁,通过“崩塌体堵塞河道—积水成湖”的演化过程推演,掌握堰塞湖的形成机制。

返程途中,学生兴奋地展示着沿途采集的500余份岩石标本和100余份植物标本。但收获远不止如此。通过这次研学,学校构建了“观察—提问—探究—实践—反思”的完整学习链条:92名学生组成18个课题小组,围绕“翠华山山崩地貌形成机理及其防灾启示研究”“太白山垂直自然地分异规律研究”等选题,完成18份数据翔实的研究报告;400余幅地理摄影作品展现了丰富的地理景观,记录了研学的精彩瞬间;92篇研学游记,学生不仅记录了研学过程和研学收获,而且深度反思了“人地关系问题”,字里行间洋溢着“守护绿水青山”的责任意识和“艰苦奋斗”的意志品质。正如高一年级学生王子在研学笔记中所写:“虽然这条线路条件艰苦,但我们收获了知识,更锻炼了意志品质,这是一条很有意义的线路。”

“当学生在霸王河研究河流阶地,在太白山徒步考察,这些具身性体验正在重塑地理学习的样态。”学校常务副校长、正高级教师张江平表示。学校团队后续将开发“秦岭地理综合研学资源包”,供全国地理教师共享。陕西省太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也与学校达成协议,共建“实践教学基地”,让野外台站成为学生地理课堂的延伸。

秦岭的风,掠过学生满载标本的行囊;渭河的水,倒映着学生蹲守剖面的身影。当“地理”不再是课本上的等高线与气候图,而是脚下真实的土地、手中珍贵的标本、眼中鲜活的文明,教育便真正实现了“把课堂搬进自然,将文明刻进心里”。这或许就是研学旅行的意义——让每个学生都成为地理的解读者、文明的传承者、生态的守护者。

(作者单位系四川省成都市天府第七中学)

《中国教师报》2025年05月07日第9版

作者:韩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