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斗华章|“国产”电工神操作:让进口设备说“中国话”
央广网乌鲁木齐4月30日消息(记者姜茸 胡苗苗)在新疆阿拉山口联裕医用纺织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里,一台台全球领先的全自动纺纱设备高速运转,银线般的纱锭在机械臂的精准操控下飞速成型。一位身穿工装、专注巡检的身影格外引人注目——他就是全国劳动模范、公司电气主管刘玉新。

刘玉新正在车间查看设备运转情况 (央广网记者 姜茸 制作)
2016年,28岁的刘玉新通过招聘成为联裕公司电工班的一员。彼时的他未曾想到,自己即将面对的是一场与世界顶尖技术的“硬核较量”。
公司引进的全球先进全自动纺纱生产线,集成了物联网、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操作界面全是英文,设备说明书厚达半米。
面对这台会“思考”的“钢铁巨兽”,刘玉新没有丝毫退缩。他深知,设备是企业发展的核心动力,而自己作为电工,必须啃下这块“硬骨头”。“别人觉得难,我偏要把它弄明白!设备再先进,原理总是相通的。” 刘玉新暗自下定决心。

刘玉新和同事们在检修设备 (央广网发 文亚辉 摄)
自此,刘玉新开启了“超长待机” 的学习与工作模式。白天,他寸步不离跟着技术师傅,边听讲解边动手操作,将设备的构造、原理、操作要点一一记在心里;夜晚,他又化身 “夜猫子”,与同事们穿梭在厂房的各个角落,进行电线敷设工作。
在进行线路安装时,为了确保线路精准无误,他常常趴在设备下方,在狭小的空间里仔细校对线路走向,即使汗水模糊了双眼,也坚持完成每一个细节。仅用48天,刘玉新带领团队就完成了50%生产线的安装和试生产,创造了行业内的“最快速度”。

全自动纺纱设备正在作业 (央广网发 徐超 摄)
2018年,公司核心纺纱机突发传动系统故障,外方专家远程断言需更换价值80万元的进口模块。刘玉新却盯着设备结构图喃喃自语:“这原理和国产机床的变频器应该有共通之处。”他带领团队拆解报废设备,用国产元器件替代进口部件,反复测试300多个传感器信号,经过72小时不间断调试,终于发现是电磁干扰导致模块误判。
成功修复设备,成本仅3万元。这次“破局”不仅为企业节省巨额维修费,更让刘玉新意识到:进口设备并非不可超越。
失败一次就再来一百次,此后,刘玉新在经过了线下测试,累计70万次无故障、无损坏试验后,成功做到了用国产阀膜替代进口件。随后,他牵头成立“尖刀攻关组”,针对设备“水土不服”问题展开技术攻坚。

刘玉新和同事巡检车间设备 (央广网发 布仁巴特 摄)
“刘玉新的笔记本比设备说明书还厚!”这在公司电工班不是秘密。泛黄的纸页上,密密麻麻记录着每个故障代码的3种以上解决方案,不同批次的设备参数差异用彩色标注,甚至还有手绘的电路改造示意图。在刘玉新看来,真正破解“卡脖子”难题,不仅要会用设备,更要让进口设备在中国工匠手中说出“中国话”。
目前,刘玉新及其团队已累计完成技术革新37项,每年为企业节约成本百万元。在车间走廊的专利墙上,12项以他名字命名的创新成果熠熠生辉。
8年时光,刘玉新见证了戈壁滩上崛起现代化智能工厂,更亲历了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的跨越。面对荣誉,这个西北汉子依然质朴:“我就是个爱折腾设备的电工,只要企业需要,我愿在车间干到退休!”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