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老师,业务这么广泛?
【来源:南京日报】
一堂课,没有学科的界限,
不止二维平面的讲解,
甚至来上课的都“不是人”!
一堂课,到底能有多抽象?
啊?生态是数学老师教的?
4月1日上午9时,
在南京市凤凰花园城小学
聚泽园校区的教室内,
数学教师张冉冉站在讲台上,
向同学们发出了提问——
“森林里要办一场运动会,
凡是六足昆虫都能参加,
图片上的这些虫子,
哪些不能报名呢?”
问题抛出,孩子们踊跃举手。
“蜘蛛不行,它不是昆虫”
“蜈蚣不行,它不止六条腿”
……
大家你一言我一语,
这节名为《昆虫明星推荐会》的
趣味生态课正式开始。

哎慢着,这不是数学老师吗?
怎么跑来教生态了?
凤凰花园城小学副校长章婧解释,这是学校创新开展的江苏省基础教育前瞻性教学改革实验项目《培育儿童生态文明素养的跨学科主题学习》,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探索育人方式的革新,为生态文明建设输送未来力量。

如今,学校已“养成”不少跨学科生态课程:
韦佳岐老师执教的《蝴蝶飞呀飞》、
秦宇莹老师执教的《天鹅湖保卫战》、
陈霏瑒老师执教的
《外卖新“食”尚,低碳共“绿”动》
……
以丰富多彩的跨学科生态学习主题,
培养学生保护自然、爱护资源的
责任意识与担当。
在南京,
像这样“不务正业”的老师还不少——
在学校楼顶的农场种菜,
这又是在教什么?
开展环保堆肥、一米菜园等特色项目,
种番茄、拔萝卜……
这不仅是农场活动,更是在上课!


南京致远外国语小学乐山路分校的
农食课程教师陈逸群介绍:
“学生通过记录堆肥温度变化理解物质循环,
在翻土种植中掌握测量技能,
实现了科学、数学等多学科知识融合。”

更特别的是,这堂课的上课地点
就在校园的楼顶——
学校突破城市校园空间限制,
将楼顶近千平方米的规划绿地
升级为立体农场(乐山开心农场),
让更多学生可以充分亲近自然。
这堂课,上课结果又如何呢?
截至2024年,
乐山开心农场累计产出农作物超8000斤。
“亲手种出番茄才知道植物向光性原理”
“测量菜畦让我更懂面积计算”
“记录的过程也是跨学科知识整合的过程”,
学生在劳动日志中这样写道。
木工、陶艺、劳动实践,
美术老师包圆了!
美术课就只能在二维平面写写画画吗?
面对学生的多样化需求,
南京光华东街小学的美术老师赵浩
给出了不一样的答案:
做勺子、做筷子、做宠物碗……
美术课也可以丰富而立体。

赵老师介绍,
刚开始学校开设手工社团课
都是做一些固定的作品,
比如,做一幅木头为材料的画
需要学生自己打磨木头块儿、切割。
学生们觉得不好玩、没兴趣,
都不大愿意来,
有些学生直接请假回家写作业去了!

后来赵老师对课程进行了调整,
贴近生活场景教学生们——
先带着学生们从最简单的制作开始,
例如制作筷子、木牌、勺子等
生活中的常见器物,
在这些小物在完成之后,
学生们收获了浓浓的满足感,
更激发了新的动力。

在赵老师的努力推动下,
南京市光华东街小学
成功打造出“小小工匠坊”,
学生们通过跨学科应用与整合的课程,
发挥自己的创意和才智,
向着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目标进发。
跨学科的教学没有边界,
甚至可以跨越物种,
比如梅花鹿老师——
同学们好,我是你们的老师梅花鹿
2025年新学期伊始,
南京晓庄学院第一实验小学内,
一位特殊的“新老师”闪亮登场——
一只梅花鹿。
这只梅花鹿“出道即巅峰”,
迅速成为了校园里的耀眼明星。

梅花鹿来到校园当“老师”,
它会如何“授课”呢?
学校的科学老师张莹表示,
梅花鹿能教给孩子们的知识可不少。
在科学课上,它可以和老师一起
指导孩子们写“自然日记”;
在语文课上,
梅花鹿可以和语文老师合作,
成为孩子们笔下的作文素材;
在美术课上,
它又能化身为孩子们的素描“模特”
……

学校里,
像梅花鹿这样的“动物老师”还有不少,
小兔子、鸽子、小鱼、小豚鼠等
都在校园里安了家。
这些“动物老师”的加入,
不仅激发了孩子们的想象力和探求欲,
还让孩子们深刻理解了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性。
教育,从来不拘泥于框架。
去田野丈量麦穗的生长高度,
在实验室见证古诗里的化学反应,
到社区解决真实的社会难题……
当知识相互交融,在生活土壤里扎根,
课本里的公式和文字都会长出翅膀,
带着少年人看见世界的辽阔模样。
南京日报南报网出品
内容来源:南京日报南报网、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杜莹 曹鹏宇 李花、秦淮教育发布、南京市光华东街小学、通讯员 徐悦 杨柳
图片来源: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杜莹 曹鹏宇 李花、秦淮教育发布、南京市光华东街小学
编辑:杨启月 尹淑琼
校对:朱皓
责编:朱凯 许琴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地址:jpbl@jp.jiupainew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