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头网红打卡点(世德楼外看林头 | 山海电白 )
近年得知,在电白林头镇政府内居然保存着清代的碉楼。百年世德楼,历经风雨,隐藏圩镇实属难得。在电白区委宣传部同志引领下,我们推开了久违的大门,仿佛进入120年前的光景。

林头镇世德楼。廖君 摄
清代光绪年间,这里是电白富裕之地,但常年受到盗匪抢夺,骚扰频繁。为了避难,当地梁氏族人决定建立一座防匪患、防洪涝的大型建筑,于是世德楼应运而生。世德,为“先世余德” 之意。世德楼(八角楼),始建于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3年后落成,为当时林头最高建筑物,坐西向东,九宫格型,四层木阁楼。世德楼现是市县两级文物保护单位,是广东省少见的八角楼建筑形式的碉楼,具有居住和“以避盗匪”的防御功能,近似开平碉楼风格与功用。抗战胜利后,1946年梁氏后人重修世德楼。解放前夕,中共电白县委在此设立党联络点,解放后世德楼由人民政府接管使用,世德楼得以保存。只见庞大的楼体由青砖垒建,古朴坚固,枪眼深深,楼内灯光氤氲,洞藏乾坤,小隐于镇。

世德楼内景。廖君 摄
站在世德楼最高处,我举目远眺,在共青河两岸,已经是另一番新农村盛景,乡村振兴朗朗在前。
作为电白区中西部重要城镇,林头镇近年全力打造产城融合发展示范镇、城乡融合发展示范镇、美丽乡村建设示范镇、乡村治理示范镇、健康促进示范镇及“四好农村路”示范镇。当地镇委、镇政府主动作为,深深融入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发展。村容村貌产生历史性的蝶变,山绿了,村美了,河清了,田丰了,人更欢了。
在林头镇好心公园,这里距离世德楼约4公里,一个赏心悦目的地方,原生态气息扑面而来,疫情期间我们迎来久违的清新。共青河,电白人民母亲河,20世纪50年代,电白县委为解决农业生产用水而接通沙琅江,涓涓清流滋润电邑大地。秀美的沙琅江、龙记河、共青河汇聚这里,如同多彩绸带,王占鳌铜像安静矗立,三江亭古香风韵。仲春四月,共青河新圩段草木葱茏,河水充盈,一大片簕杜鹃花火红绽放,两岸满眼青翠,生机盎然。廊桥亭阁,亲水栈道。远处,浮山岭隐约在前。

林头镇板桥村。何伟 摄
驻足新圩水电站旁边,林头镇党委副书记、镇长曾茂生娓娓道来。想不到多年前这里杂草丛生,垃圾废弃,排污超标,水域岸线生态破坏,水源安全受到威胁。近年来,电白全力推进中小河流治理和河长制、湖长制工作,在防灾减灾和水生态治理方面取得成绩。林头镇清理禁养区所有畜禽养殖场,严格实行污水处理雨污分流,清理河道,建立城乡清洁机制,保证农村垃圾有效处理,杜绝垃圾入河入库,实现河道清理保洁专业化常态化。河畅、水清、堤固、岸绿、景美、花艳、人和。共青河新圩段脱胎换骨,成为集观光旅游、休闲健身为一体的乡村平台,成为茂名美丽乡村一个缩影。
走进板桥村和大群村,这里距离世德楼不远,这些村落改造建设,成为林头镇示范片区。全镇“四小园”、五类“专用屋”建设加快推进,随处可见小菜园、小果园、小花园、小公园,精致的粤西农家味道。“厕所屋”“垃圾屋”“污水屋”“鸡舍屋”“杂物屋”等五类专用屋,成为这里村落的管理标签。

林头镇大群村。何伟 摄
80后的板桥村委会主任梁小玲,说起村庄变革感慨良多。近年村委会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全域推进人居环境整治,建设生态美丽宜居乡村,重点推进“厕所革命”、垃圾污水处理、实行人畜分离、家畜集中圈养、雨污分流和无害化卫生户厕建设。美化乡村小流域,整治河塘清淤,完成“三清三拆三整治”,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在村中精心布局“四小园”,全面提升村庄环境品质。跟随大群村委会主任梁丈,发现他的村建思维超前。自信的表情写满梁丈的脸膛。我们徘徊在棉花地公园,只见篱笆小院,村落有致,绿树掩映,龙眼开挂,碧河弯弯,小院欢声笑语。“望得见山,看得见水,留得住乡愁”,梁丈的话久久回响。
站在槟榔村林头公园和百姓广场,“一河两岸”美丽景观,“小桥流水人家”恬静意境,乡村振兴带来的红利,令我们不虚此行。
回望世德楼,那是林头人民的精神地标,她见证了百年电白林头的风云,更看见了乡村振兴的壮美画卷。
“心怀家国,楼有世德。”
世德楼的温暖电光,仿佛穿越百年,迎接丰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