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有哪些(璀璨的少数民族文化)
令人神往的贵州黔东南民族节日之旅
贵州省黔东南是一个以苗族侗族为主的多民族骤集地,在3.03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因多民族聚居和较悠久的历史,创造了黔东南苗侗人民独特的习俗和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尤以苗族飞歌、侗族大歌和东方迪斯科之名的反排舞为代表的原生态民族文化名扬海内外,是世界苗侗原生态文化遗产保留核心之地,黔东南少数民族素有“会走路就会跳舞,会说话就会唱歌,会喝水就会喝酒”的特点。勤劳、洒脱、奔放的苗侗人民因长期生活的相互融和、活动的不断叠加,形成了“大节三六九,小节天天有”的民俗大观。
今天就让我带大家走进大山,领略不一样的黔东南民族风情。

黔东南苗寨侗寨秋收梯田
牯藏节
也称"吃牯藏"、是黔东南苗族最隆重的祭祖仪式,一般13年举行一次,一次节日要三年才算完成。 "牯藏节"的重要内容是杀牛祭祖。吃牯之寨提前一两年喂养牯牛,多者一家喂2-3头,少者两家喂一头,有青年、老人,尤其是姑娘,家庭力争多办衣物,银手饰,所有家庭竞相备足酒肉、鞭炮、红彩等礼物;姑娘则准备丝线,布鞋等物。节前一天,周边寨子客人牵斗牛,担肉酒彩礼,吹笙鸣炮进寨,主寨亦吹笙鸣炮相迎,并举行敬神仪式。敬神时,寨头路口置岗哨把守,禁行人入寨。活动一般进行斗牛3至4日。第一日早饭后,男女青年着盛装进入斗牛场观牯牛打斗,不加干涉。第二天早晨,凡参加打斗的牯牛除少数外均宰杀,以内脏祭天地、祖先、祈求保佑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地方平安。节日期间,凡到场观看斗牛和踩歌堂者,皆视为贵宾,日夜歌酒不休。

牯藏节祭祖仪式
苗年
是苗族人民欢庆丰收、祈求来年风调雨顺的传统节日,也是苗族祭祀性节日,时间在农历十月,秋收粮食归仓以后,家家户户都要酿制米酒、打年粑、磨豆腐、杀年猪。节日期间,各村寨都要举行跳芦笙、篮球赛、斗牛、赛马、斗鸟、铜鼓舞、篝火晚会等民间传统娱乐活动。苗年也是最集中地展示苗族服饰、银饰、手工艺美术等有形文化的节日,时间大都在农历十月。苗族认为,一年只有热、冷两个季节,热季和冷季交替的农历十月,既是热季的结束,又是冷季的开始,同时也是旧年的结束,新年的开始。苗年有小年、大年和尾年之分,小年仅打点糯米粑祭祖,尾巴年也仅象征性地过,唯大年最为热闹,所有的传统活动亦在“大年”期间举行。过年之前,已出嫁的姑娘要回娘家共度佳节(姑妈回娘家过苗年),家家户户要酿制米酒、打年粑、杀年猪、宰鸡鸭、备新衣过年;大年当天(如汉族除夕),家家都要以猪头、猪心、腰子、鸡、鱼、酒和糯米粑祀祖先神灵,祭品中,其他可以缺,唯有鱼不能缺,必须用鱼祭祖,表示不忘祖先东方海边故土。因为苗年是苗族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集会的时间长,也最为热闹。

芦笙歌舞庆苗年

芦笙歌舞庆苗年
以树为铭的岜沙苗族
岜沙位于贵州省丛江县城西7.5公里,海拔550米,是一个仅有两千多人的村落,至今仍然保持着狩猎耕田的古老生活状态。岜沙人有着古老而朴素的树崇拜生态观念:“生也一棵树,死也一棵树”,生命的降临和消陨是一个永世的循环。孩子出生或亲人离世,岜沙人都会种一棵树。每一棵树有一个灵魂,越是古老的树越有神性。修剪四周枝杈使其繁茂,而绝不能砍掉树顶的枝叶。因此,岜沙男孩从3岁开始蓄发,到了15岁时,由寨老为其举行成人礼仪式:将头发束辫挽于头顶,四周的头用镰刀剃光——这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发型——以此祈福孩子茁壮成长,健康长寿。

敬树为神

爱树为名的苗族
苗族的姊妹节
每年农历三月十五的贵州苗族“姊妹节”,又称“东方情人节”,是指贵州省施秉县、台江县部分地区的苗族人民在每年春季由妇女们主持的吃“姊妹饭”的节日。节日以青年女子为中心,邀约情人们相聚同吃姊妹饭、跳踩鼓舞、游方对歌、互赠信物、订立婚约,真实地展现人类社会由母系氏族社会向父系氏族社会变迁过程中男女情爱生活景象。此间,古老悠久的苗族歌舞服饰艺术、彪悍惊心的舞龙斗牛娱乐活动,宁静温馨的农家田间生活与追求返璞归真的现代旅游活动交织互动,被喻为“藏在花蕊里的节日”。

植物浸染的五颜六色的糯米,款待情人

同心圆的舞圈,团结友爱的苗族

三月的姊妹节,等待你的到来

远方的客人请你留下来、留下来
除此之外还有很多贵州少数民族特有的风俗节日,苗族的五月龙舟节、正月和九月的芦笙节,四月的爬坡节、六月的吃新节、侗族的赶社节、土王节、姑娘节等等。绵延数千年的黔东南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在这片钟灵毓秀的山水间百花齐放,绚丽多姿。
神秘古老的民间风俗、五彩缤纷的民族服饰、精美灵巧的民族工艺,它们不仅是贵州省珍贵的文化资源更是世界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

苗族的吃卯节

吃新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