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德与私德各指什么(私德与公德修养杂谈)
私德与公德杂谈
一个人行为道德不道德,要有评判的标准,一些普遍的公认的准则或规范之类的规定。
在行为没有表现出来之前,人们是看不到的,是藏在人的内心的,道德在人心,在于人的修养。
德有私德和公德,对内为私德,对外为公德,对内在于独处,对外在于交际。
借用古人的观点,私德为“温良恭俭让”,公德为“仁义礼智信”。
温是平和的心态带着温暖,而不是冷漠;良是善意的心态,而不是恶念;恭是平等的心态,而不是高人一等或低人一等的心态;俭是节约的心态,而不是浪费;让是谦虚的心态,而不是自满。
仁是善心待人,而不是恶言恶行;义是按规则办事,而不是胡乱作为;礼是遵守礼仪,而不是肆意妄为;智是智慧理性,而不是一厢情愿感情用事;信是诚信守诺,而不是言而无信。
古人既然提出德行标准,呼吁人人修炼,养成好的品德,自然是希望社会良好有序。
品德是内心的修养,终究是一种心态的选择,有德或无德,似在一念之间。
古时曾有人感叹:“礼崩乐坏”。作为一种社会规定,道德的标准,也是会随着社会变迁而发生一些具体变化的。古时人与人见面是打躬作揖,今时人与人见面是握手笑眯眯。
如果社会的风气败坏,负能量多,乌烟瘴气的事情就会变多;反之,社会风气良好,正能量多,自然会显得怡然祥和。
老话还有种说法,“好心办坏事”。好心去帮忙,结果把事情办糟糕了。这分两种可能,比如说有人倒在大街上,你好心去帮扶,结果遇到碰瓷的,给自己惹上麻烦;或者,倒在地上的人摔倒时碰巧骨折了,你帮扶的时候没注意,结果可能加重其伤情。
如果好心人想去帮扶倒地的人,最好还是先观察一下情况。如果倒地之人正好面朝下,又正好脸扑在一个水坑里的话,这种时候自然不做他想,先救命为主,把人的头先从水坑里弄出来,避免其被窒息而亡。如果倒地之人只是卧倒在地上,在那哼哼唧唧的,一看就没有生命危险,那就不要着急上去了,具体情况不清楚,还是不要随意插手为宜。至于是报警察还是报救护车,看情况吧,如果医院是免费医疗的话,那怎么报都行;如果出救护车是要收费的,那就先不报这个了,实在想报就报警吧。
心有善意,也要审时度势,量力而行。
人的修炼,首先在于心的修炼,修炼先修心。修心之后如何去行,还要结合社会的大环境以及具体的当时当地的小环境综合来看,行的目的是希望有好结果,如果结果可能不好,那还不如不要乱行。行也是要修的,所谓修行也。
修心和修行,一内一外,知行要统一,方可能得到善果,不可不察也。
